?窒?QQ空间 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??
摘要:对我国数以万计的罕见病患者而言,“孤儿药”量少价高是他们无法回避的现实。记者近日调查发现,“孤儿药”尴尬处境背后,隐藏着一些有悖于市场导向的现象。
市场咨询公司EvaluateGroup发布的2014年“孤儿药”市场报告显示,2020年“孤儿药”有望占到处方药总销售额的19%,在不包括仿制药份额的前提下,年销售额将达到176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1%,而常见病药物的年增长仅4%。
“孤儿药”已不再是一个缝隙市场,这也成为世界级制药企业的共识,目前辉瑞、罗氏等均已进入该研发领域。
然而,对国内药企而言,研发“孤儿药”意味着面临研发、生产、销售风险。
跨国药企抢食市场“蛋糕”
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推出全世界首个“孤儿药”法案,到如今FDA公开的“孤儿药”目录收纳的数百种药品,不难看出欧美发达国家对这一特殊领域市场蓝海的支持力度。
据了解,目前已有不少跨国药企巨头,如辉瑞、罗氏、赛诺菲、拜耳、葛兰素史克等涌向“孤儿药”市场,欲抢食这块万亿市场的大“蛋糕”。
观点认为,与常见病相比,罕见病病患数量虽然相对较少,但“孤儿药”价格高昂。2014年,每名罕见病患者在“孤儿药”上的平均花费约13.78万美元,是其他常见病用药平均费用的6倍。
晃徊辉妇呙?哪持??绻?┢笕耸肯蚣钦弑硎荆?匝?巡∥???颊咂骄?磕晷枳⑸?00支含有凝血因子8的药物,而单价最低约为每支1000多元,即患者每年需最少支付10多万元的药费,“有时会出现供不应求,甚至断货的情况。”
此外,“专利悬崖”也是跨国药企集体面临的困境,越来越多常见病药物同质化严重、竞争惨烈,“孤儿药”则成为其另辟利润来源的一个不错选择。
谡?叻龀趾褪谐】占涞乃?智??拢?绻?┢蟮摹肮露??敝?废缘媒衔?教埂?DA推行的“孤儿药”法案中提及,联邦政府对药企在“孤儿药”的研发经费退税最高可达50%,并且还有相关竞争性联邦经费支持。
成本、技术成“拦路虎”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“孤儿药”市场未来具备高成长性在药企眼中已是共识,其中也包括国内药企。
“这几年,随着社会对罕见病的认识不断提高,市场空间确实大了不少,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事实。”万全万特制药公司研发部人士表示,但这对大多数药企来说,吸引力还远远不够。
市场增长强劲却难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,这似乎像一个伪命题。
“国内药企研发立项大多会尽量避开‘孤儿药’。”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表示,除了政策上的空白外,技术壁垒和成本考量往往会令药企失去研发勇气。
罕见病发展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,根据国际先例,开发和上市一个“孤儿药”的成功率在1/5000左右,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都较高。
“对新药研发的不重视不仅存在于‘孤儿药’领域,这是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普遍现象。”海南一家制药企业人士表示,绝大多数跨国药企研发投入比例为年销售收入的15%~20%,我国则大多还停留在5%以下的水平。
┢蟛辉讣哟笱蟹⑼度耄?桓鲋匾??蚴牵?溲蟹⑺?缴形薹ㄓ肟绻?┢笃サ小?
上述跨国药企业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,她所在公司生产的治疗血友病的药物主要成分凝血因子8是通过生物提取,纯度较高,且需要250多天的生产周期。“国产的凝血因子8一般是从人体血液中提取,可能含有病毒因子,纯度有限。”
对企业而言,利润永远是其决策的关键考虑。“和常见药相比,‘孤儿药’基数小,药企还要担负新设备购入、人员成本、批量生产后的保质期限红线以及与跨国药企直接竞争的风险,药企很难得到实惠。”上述海南制药企业人士表示。
诸多业内认为,基于我国生物医药研发的现状,至少在10~20年内,我国的“孤儿药”研发还是会以仿制欧美已过了专利保护期的“孤儿药”为主。